近日,贵阳市交通运输执法支队向“黑车”司机发放“转正”倡议书,对符合条件的黑车司机提供就业岗位。
这一消息被众多行业人士解读为“黑车洗白”,有人欢喜有人忧。对于监管部门来说,引导黑车转正,可以减少市场上的黑车数量,保障乘客出行安全;经济困难的黑车司机也可得到政府一定扶持再就业,不必提心吊胆游走于灰色地带;在合规司机看来,“黑车”司机入局,无疑又多了个分蛋糕的人。
在全国各省以“打击”治黑车的标准下,一味取缔、治堵不疏只会让黑车死灰复燃。贵阳通过扶管结合的方式促进行业规范,或可推动更多单独作战的“黑车”司机转为“正规军”,但随着黑车团体规模的扩大,以组织化、公司化的方式运作时,仅靠引导转正便显乏力。团体间为抢客、争地盘等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只能用法打黑除恶。
在黑车团体中,不乏几十台车分工合作,专门黄牛拉客,团体信息共享,排班自理,借助快速、方便、拼车实惠等明显区别于普通出租车、大巴的信息吸引乘客上车。如果经营稳定,黑车司机借机微信拉群线上组客,固定客源,提升用户忠诚度,或能以老带新,这种模式在“黑车”城际专线上较为常见。
相比利润空间小的市区,城际市场成为众多黑车跑马圈地的主要阵地。随着城市的扩张,城市外沿出行需求大幅增长,原有的局限于区域的点对点客运班线效率低、耗时长,乘客体验差。在高铁、市域铁路尚处于规划的阶段,除了私家车,缺乏能够快速直达的交通工具。公共交通和出租车的严重缺位,为黑车快速增长提供了空间。
依靠单一的人流密集区、站点揽客,或者微信联系上门接送,能让“黑车”司机们短时间盈利,但这种运作模式无法第一时间高效调集、处理大量的乘客需求。拼客上车、客满开行的运营方式需要黑车逐个上门接送,从第一个乘客上车到接完全部乘客、送达最终目的地,中途乘客的等待时长、所耗费的资金并不能仅靠人力来测算,效率极低。
另一种情况是,黑车从单一位置拼客接送,乘客目的地不一,到达某一地点后要求加价,否则中途甩客。一般印象中的可提供门到门服务的黑车,大部分都以点到点的方式接送乘客。与出租车打表计价、网约车平台明码标价相比,黑车口头价格的不确定性,借机宰客,无法让乘客的权益得到保障。
从安全性能上来说,为以最低成本获取利润,黑车用车一般是二手车、拼装车、报废车等,车况较差,隐患多,且从业人员结构复杂,无怪乎各地方运管对其进行集中整治。
老话说,堵不如疏。有需求就有供给,需求一直有,但供给不到位,仍是治标不治本。
网约车应时代需求而生,利用大数据极大提高了人们的出行效率,在效率提升的基础上,根据服务方式的不同又细分出不同业务场景,且这次疫情又让人们对网约车合法合规有了更高的要求,各地对黑车的查处只会加强。三证齐全,切合法规要求,才能实现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