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相比于传统出租车的优势即在于,它可以通过“动态定价”这个工具,运用价格机制调整司乘双方的服务供给和消费行为,改善整体的交通效率和出行体验。图为2021年2月9日,北京,一名网约车司机驾车行驶在路上。
最近,媒体关于网约车平台“抽成”比例是多少、是否合理的报道,促使平台企业对公众疑问做出回应,监管部门也以“约谈”方式表达了监管立场。不过,截至目前来看,人们的讨论仍然有待深化。大多数意见并未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平台的独特性,仍然将网约车平台想象成传统的出租汽车公司,只是其车辆是通过移动互联网方式预约的。按这种想象的框架,人们只是单向度地考虑平台从乘客支付的车费中“抽成”了多少,这个比例的抽成是不是太高,由此是不是导致车费越来越贵。监管部门也只是敦促平台降低“抽成”比例。但这类视角都忽视了平台与传统企业的区别。在笔者看来,有关“抽成”比例的讨论,最应当关注的是平台在撮合司乘交易的过程中所行使的“动态定价权”。网约车的这一特点是它与传统出租车的根本区别。如何约束平台善用这一权力,或许是最值得人们探讨的问题。媒体质疑与平台回应5月7日的一则新华社视频报道指出:经记者调查,“一些网约车平台抽成超过20%,有时甚至高达50%。面对这样的‘平台霸权',网约车司机们被‘困在系统里',乘客也只能以更高的价格换取服务”。作为证据,记者出示了某次打车时乘客端和司机端的不同账单:前者显示乘客支付了24.29元车费,而后者显示司机只收到18.32元。两个账单的差价是5.97元。记者和司机都认为,这5.97元就是平台的“抽成”,比例高达23.53%,并非平台宣称的20%。甚至,有的受采访司机还认为,有些订单的平台抽成会是30%或者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