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为什么越来越难开了多地预警网约车行业风险背后:有司机月收入降至五六千 一天出车14小时

近日,“网约车市场饱和”话题引发关注。

2015年,Uber(优步)在中国掀起了一场网约车补贴大战。随后几年,出行、美团打车、首汽约车、、高德打车、嘀嗒出行等众多玩家相继入局,抢夺出行市场。近年来有关于网约车的话题层出不穷——从无人驾驶对网约车的冲击,到各平台打“战”,再到网约车行业的“内卷”,如今,网约车发展面临着许多困境。

运力饱和“僧多粥少”

根据交通运输部的数据,2022年初,网约车驾驶员证的发放数量为398.8万本。到了2023年8月,这一数字已经上涨到605.9万本。截至今年3月底,各地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679.1万本。也就是说,短短两年多,网约车司机数量增加了约70%。

再看网约车日均接单量,根据多地公布的数据,在众多网约车平台中,有的平台没有开展经营,有的平台接入车辆低于50辆,有的平台日均单量小于1000单;网约车从业人员的经营状况同样不乐观,多地网约车单车日均接单量不超过20单,单均营收在20元左右,单车日均收入仅200多元。例如,江西景德镇市交通运输局发布的风险预警通告指出,市区网约车单车日均接单约15单,日均运行收入240元左右。鹰潭市交通运输局发布的数据显示,第一季度全市网约车单车日均订单量为14单。苏州市的数据显示,第一季度苏州大市网约车单车日均订单量为15.04单。重庆市中心城区的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网约车日均出勤接单车辆约4.8万辆,单车日均接单13.6单。

我国多地发布网约车行业风险预警。预警信息显示,多地网约车运力已趋于饱和,或者远超实际需求,提醒慎入网约车行业。

网约车司机“卷”到“倦”了

面对日益饱和的运力市场,不少平台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设置“一口价”“特惠单”以及“聚合模式”,这加剧了网约车司机们的营收负担。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纪雪洪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目前约有50%的司机每小时收入在30元到45元之间,如果取中位数38元计算,10小时的收入为380元,扣除各类相关成本,该收入属于中低收入,要取得相对高的收入,必须有比较长的出车时间。

根据《2023网约车司机健康调研报告》显示,颈椎病、腰间盘突出、高血压等成为网约车司机的常见病症,大多数司机处于“亚健康”状态。

在不少网约车司机看来,挤压的源头是网约车平台推出的“特惠”“一口价”订单模式,以及高额抽佣。其中,过高的平台抽成让许多网约车从业者苦不堪言。更有记者调查发现,某些平台司机与乘客之间可能存在“阴阳账单”。

东南大学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顾大松晒出的一组案例显示:

一名乘客的行程实际支付了98.11元,而司机端的乘客付费仅为71.46元,司机实际收入52.17元。在这笔交易中,有26.65元不知去向,这一数额超过了司机实际收入的一半。他分析后发现,这笔订单被多次转手,中间消失的26.65元正是各平台在转手过程中的收入。

实际上,“订单转卖”现象是随着聚合平台的发展而出现的。聚合模式在2018年前后兴起。聚合平台通常背靠大型互联网公司,如地图软件、订餐软件、票务平台和搜索引擎等,利用其庞大的用户流量基础快速完成乘客与司机之间的匹配。

值得注意的是,高额抽成相关情况将得到改善。近日,交通运输部公布2024年5件民生实事工作方案,包括了“开展交通运输新业态出行服务质量提升行动”等。其中明确要求,4月底前,各城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组织在本地运营服务的网约车平台公司部署巩固降低过高抽成等落实工作,督促在本地运营服务的网约车平台公司主动向社会公告抽成比例上限。

网约车的未来在哪里?

随着消费者对于出行方式的需求不断提高,以及网约车平台的不断优化和完善,未来网约车市场的用户规模还将继续扩大。

在庞大的用户需求下,网约车行业急需寻求新的机会、调动闲置运力,开拓“新赛道”。例如,2023年滴滴正式推出了采用聚合模式的“滴滴快送”业务。网约车可以利用“四轮配送”的优势,与“美团”“饿了么”等业务拉开服务差异,对接B端,破局网约车平台跑腿服务。

面对供给过剩的局面,正确的做法不是减少供给,而是优化供给。比如,现在不少资质不过关的车辆混入网约车队伍,造成网约车市场“观感饱和”局面,监管部门需加快清退不合规车辆和人员,消除行业风险隐患。各大平台需将发力点转向提升服务质量,通过技术创新、优化用户体验等方式获取竞争力。

网约车问题请联系微信:CCSK166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3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代码图片